EP20 | 對感冒藥成癮?日本將限制大正感冒藥的購入量
● 本集重點
— 金卡所帶起的「ポイ活」,年收 200 萬以下的使用者最大宗
— 日本政府擬開放部分「要指導醫藥品」於網路販售,但憂心年輕人對市售藥品依存症加劇
— 休假=給同事造成麻煩,集體意識大於個人的日本民族性
1、金卡所帶起的「ポイ活」,年收 200 萬以下的使用者最大宗
NTT Docomo 根據旗下 ゴールドクレジットカード ( Gold Credit Card) 的全年齡持有者做調查,發現除了會員數年年增加外,越來越多人不會因為為了彰顯社會地位而選擇金卡,更趨向金卡的功能性。
在擁有金卡的會員中,大概有將近 4 成的人年收僅在 200 萬以下,第二多的是 200 萬~ 400 萬,佔了 23 %左右,其中這些人大部分是家庭主婦或是學生。 這個調查結果令人感到玩味,因為點數回饋和里程累積便利性,加上和年費相符的優惠,反而讓上述的族群成為了此卡的主要使用者,相較於一般的普通卡片,擁有一張需要繳年費的金卡,日本民眾也並不在意,因為更看重信用卡的功能。
點數和里程的累積除了可以變成一種節約外,也成了日本人的一種樂趣,日本甚至有一種說法叫做「ポイ活」!指的就是專門在累積點數里程數這樣的一種行為。 近幾年各大信用卡以及其配套的點數支付服務所發展成的經濟圈,實際有意識到這個概念並且利用的比例有逐年攀升, 2022 年 4 月僅有 48.5 %的比例,到了2023 年 7 月的統計,這個數字已經來到了 70.2 %,而根據 2023 年度 8 月的一份統計,日本人最知道的還是家大業大的樂天經濟圈,再來是Docomo 經濟圈。
其中比較有趣的數據,關於日本人開始利用經濟圈內服務的契機:以 Docomo 經濟圈和 KDDI 的經濟圈來說,是因為他們的電信服務; PayPay 經濟圈的話則是它的 QRcode 和條碼支付,樂天經濟圈則是 EC 網站,AEON 經濟圈則是實體店鋪,從這些管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得出來各大企業在施力點上比較成功的部分。 目前最多人使用的點數還是以樂天點數為主,其次是 d-Point 和 PayPay Point 明年四月開始,V-Point 也會參戰,V-point 就是我們之前聊過,三井住友和 CCC T-Point的合併;而 LINEヤフー明年也預計會開始整合 PayPay 支付的會員,按照這兩個預備選手的規模和使用者基數,屆時整個點數經濟圈戰場勢必又會迎來一波大洗牌也不一定。
新聞參考來源:ドコモ、全世代のゴールドカード保有・利用に関する調査。保有者の約4割が個人年収200万円未満
2、 日本政府擬開放部分「要指導醫藥品」於網路販售,但憂心年輕人對市售感冒藥成癮依賴增加
11 月 23 日日經釋出消息,未來政府計劃將開放所有市售藥品可以在網路上購買,但必要時需要通過視訊接受用藥說明。
除了我們熟知的開架藥品在網路上已經可方便購入外,市售藥品仍剩一部分「要指導醫藥品」是不能在網路上購買的。但今年日本政府將討論放寬這項限制,「要指導醫藥品」只要在網路上和藥師視訊確認後,也能透過網路上購買。過去「醫療用醫藥品」因為 2020 年新冠肺炎在日本肆虐,日本首先以特例讓民眾只要接受線上的服藥指導,無需前往藥局也可以領到藥品。
這邊來簡單說明一下日本藥品的分類。
日本的藥品分類主要分成「需要醫生處方簽的醫療用醫藥品」以及無需處方簽的「要指導醫藥品」和「一般用醫藥品」:需要處方簽的藥品應該很好理解;「要指導醫藥品」指的是從「醫療用醫藥品」轉為一般用醫藥品的中間過渡地商品,仍須經過藥師等說明和確認後才可購買;最後一般用醫藥品指的則是我們常在開價藥妝店買得到的藥品,其中這些又分為第一類~第三類藥品,第一類副作用最強,第三類最低。
這次的討論如果能在年內有個結論, 2025 年以後,日本將會修改醫藥品醫療機器法,爾後正式生效,對於大部分的民眾來說,方便度大增,是利大於弊。
但當然還是有一些特例:例如今年的 9 月份,日本媒體報導指出,現在日本年輕人對於感冒藥、止咳藥等一般開架藥物的依賴程度增加,甚至到了過量食用造成生命危險的程度,根據這樣的背景,日本政府也會將有條件地限制一般市售藥對年輕人的販售,未滿20歲無論是網路還是實體店鋪,都禁止大量購買,網路上的少量購買也需要經過和藥師視訊通話確認後才放行;一般藥妝店購入時,也需要確認姓名年齡,並且買超過兩入以上的也會需要詢問原由。
2015 年開始就陸續有年輕人因為依存藥物而送醫的案例,截至 2022 年情況更是大幅躍增 6 倍,在這些接受藥物依存的患者中,有五成的藥品是來自一般的市售藥。這些藥品正是我們都可輕易獲得的大正感冒藥或是淺田飴等止咳藥,在日本是被歸類為「指定第 2 類醫藥品」的一般市售藥。
還有一種就是緊急的避孕藥,這部分也無法在網路上購買,
市售藥品的全面開放,對於日本國內醫藥品的電商市場規模有望會繼續擴大,甚至普及程度會和歐美差不多。日本民眾對於一般藥品取得便利性增加,認為可以減少醫院的資源浪費是一件好事;但在藥品如此輕易可取得的情況下,民眾自行判斷症狀自行服藥也成了一個隱憂,雖然透過一些強制手段去防堵年輕人濫用藥物,但只要市售藥仍可條件性買到的情況下,就仍然有漏洞可鑽,例如:日本政府無法去避免年輕人刻意尋找複數間的藥局購藥囤藥。或許導入系統性地機制來控管,才能更全面性地資訊同步;例如日本就有在討論利用マイナンバー這個類似於我們身分證字號的號碼來記錄個人的購藥紀錄。
新聞參考來源:市販薬ネット販売、全面解禁へ ビデオ通話での指導条件
3、休假=給同事造成麻煩,集體意識大於個人的民族性
大家是否有發現,一般的日本人幾乎不太請有薪假?
在台灣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但對於休假=給同事造成麻煩,這種文化在日本的職場幾乎是根深蒂固;在 2022 年的一份數據中顯示,全球取得有薪假的比例中,日本是倒數第二名。
這種就算重感冒也要上班不要休假的潛在文化,就在新冠肺炎的這一兩年,有了些許的不同。因為新冠疫情而休假,讓日本人的罪惡感減輕,甚至年輕一代,反而開始重視起自己的個人健康大過於工作。
日媒一篇,「為何日本人不太請有薪假」的文章引起了大量日本民眾的共感和討論。
首先日本人是對公司有強大歸屬感的民族,請假就等於同事必須一起負擔他的工作,而大家都在努力只有自己在休假,會造成他人反感和困擾,有被群體討厭的壓力,這讓日本上班族並不喜歡休假,也造成即使身體已經不舒服了,也常常會有人硬撐著去上班的情況。儘管日本有在推行帶薪休假的制度,但整體的工作氛圍依然沒有感變,制度的推動受到層層阻礙;把休假職代當成「本來就是整個部門的責任」而非「個人問題」的觀念普及到日本的工作環境中,或許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但話又說回來,也就是因為日本人都不休假,所以政府就給了非常多的國定假日,我們常常對於日本的一個印象就是「國定假日非常多」,尤其有很多我們不是很理解名目的假期。就有日本民眾提出這點來進行反思,日本國定假日幾乎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多的國家,如果每個人又都將自己的有薪假休完,那可工作的總時數就會被壓縮,反而造成更不想休假的情況。就更不用說,沒休假都有一堆加不完的班,根本不敢想像請有薪假這件事。
我們在台灣就職時常會把這間公司給多少休假當成一種福利在看,也會很勇敢地休假;相反日本雖然也會看休假福利,但往往不休假的人佔大多數,關於日本職場的一些內容分析和分享,我們在節目Facebook 粉絲專頁有寫了一篇在聊日本職場的「終身雇用制度」、「民族性」和「工作內容透明度」,歡迎追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