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2 | 愛用 Twitter 的日本人會買單 Threads 嗎?& 住在充滿 MUJI感的房子裡

EP02 | 愛用 Twitter 的日本人會買單 Threads 嗎?& 住在充滿 MUJI感的房子裡
Photo by Viralyft / Unsplash
● 本集重點
Amazon 宣布於全國增設11處配送站點,並結合地方性物流以強化隔日送達服務
愛用 Twitter 的日本人會買單 Threads 嗎?
日本宜得利集團要求2025年底前,集團內八成員工可以考取國家「IT Passport」證照
無印良品與都市再生機構合作的「團地翻修計畫」

1、Amazon 宣布於全國增設11處配送站點,並結合地方性物流以強化隔日送達服務


日本 Amazon 預計接下來會在全國增設 11 處配送站點,旨在強化「隔日送達」服務。最南從福岡、最北到栃木,此次配送站點的擴大將預計可以讓超過 700 萬件商品於隔日送到消費者手上,也預計可以多創造 3500 個職缺。

此11個站點的增設,是以 Amazon 背後的數據庫,分析推測出用戶行為為根據。 在繼續討論這則新聞之前,在日本物流界,有一個令大家頭痛的「物流的2024年問題」要先和大家稍微說明一下。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物流司機工時過長、過勞等問題,勞動基準法規定自 2024年4月1日開始,司機的加班時間一年上限為960小時,在運輸業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從出貨的企業端到收物品的消費者端,一環一環受到的影響都將會被放大。最明顯的就是運輸本身的成本將會上升,送貨司機的勞動時間變少,送出的貨量降低,消費者收到物品的時間大幅延長;擴大來說,民生用品商店的供貨量也會因送貨量的減少而對民眾產生影響。而對司機來說,加班時間的限制會減少他們的收入,也可能會進而影響到司機是否繼續從事物流業的意願。

因此,物流公司如何提高每次運送的貨物單價,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就很重要。日本物流業者佐川,就從2013年決定從 Amazon 配合的運輸業者中退出,因 Amazon 的貨物大部分都是以個人購物取向的物品為主,客單價較低,一次的運輸成本極高,佐川後來轉為專攻高單價貨物的運輸,也確實成功提高了整體公司的利益率。 那對 Amazon 來說,2024年物流業人力短缺的衝擊下,為何還要擴大配送站點並提倡他們的「隔日送達」服務呢?這不是要花費更多的人力嗎?大型運輸業公司的配合又不符合經濟效益,怎麼辦呢? Amazon 選擇在貨物運輸上「最後一步」的運送資源怎麼利用開始著手。通常物品送到當地後,還需要將貨物送到消費者手上,這「最後一步」的運送成本怎麼控管就很重要了。

Amazon 從兩個部分著手,一個是當地的商家店舖;一個是個人送貨者,而 Amazon 也相應推出了兩個夥伴計畫。 Amazon Hub 是提供給當地商家店舖的運輸夥伴計畫,主要利用店家店裡多出的倉儲空間+店員可利用的彈性時間來協助 Amzaon 送貨到當地消費者手上,對店家來說是一個多出的額外收入,對 Amazon 來說也能將運送效率提升。

Amazon flex 則是提供給個人送貨者的夥伴計畫,只要擁有符合 Amazon 所規定的輕型運送車輛,透過 APP 就可以接單、送貨,有點像是台灣的 lalamove 。透過個人送貨,也能彈性地解決很多送貨的需求。 有了這兩個計畫,其實也就不難理解為何 Amazon 敢在物流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又增設配送站。 除此之外,今年3月,Amazon 還宣布開始提供培育想要從事「運輸業」的創業者,將 Amazon 累積至今的運輸業 Know-How 授予這些新創業者,同時成為 Amazon 的夥伴。日本相較於台灣來說幅員廣闊,要能改善運輸效率,善用「地方性物流」確實會是未來物流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但隨之而來的,例如:個人送貨員的品質、配送效率是否真能改善、誤送包裹的解決流程等問題,仍是 Amazon 需要去考慮的。

新聞參考來源:アマゾン、全国11カ所に配送拠点を新設 翌日配送を強化

2、 愛用 Twitter 的日本人會買單 Threads 嗎?


第二則新聞要來聊,7月6日由 Meta 所推出的 ”Threads” ,僅一天全球就超過 3000萬人註冊,上線四天後更是超過一億戶用數,這個誓言要打造出比 Twitter 更為優質和友善環境的 Threads ,在社群媒體以 Twitter 為主的日本人眼中,是個好產品嗎?

在馬斯克接手 Twitter 後,Twitter 歷經一連串的政策改變,最近甚至連推文數都受到限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不安感,使得 Threads 成為新的避難勝地,但其實在 Threads 推出前也已經有兩三個類似 Twitter 的應用推出,但 Meta 的 Threads 只要有 IG 帳號就可以直接使用,直接提高了使用率。雖然日本人不太愛用 Facebook ,但是 IG 在日本的使用人數卻高達 3300 萬人,甚至日本還有「インスタ映え」﹐也就是在 IG 上打卡曬照片的文化,這個インスタ映え還入選為 2017年的 日本年度流行語第一名,可見 IG 在日本火紅的程度。

雖然出於好奇心而想嘗試看看這個產品到底和 Twitter 有什麼不一樣的人也不少,但對日本人來說, Threads 是否可以取代掉他們長久以來使用的 Twitter & Threads 對他們來說的社群定位到底是什麼更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之前我們也有聊過,日本人其實非常注重匿名性這件事,在一個社群平台下擁有複數個帳號,讓自己擁有和現實中的自己切割的分身帳號更是他們的文化之一,因此至今 Twitter 都還是日本最主流的社交平台。大部分的 Threads 負面評論也以「無法開設分身帳號」、「需要和 IG 強綁定很難跟私人帳號分開」等論點為主要風向,撇除和隱私相關的評論,「使用起來很順」、「演算法可以輕易看到非好友的內容很棒」、「是和平版的Twitter」等好評也不少,但更多人擔心的是,這樣一個新的社群平台會不會是當年 Clubhouse 的翻版?有的人甚至直接說,要不是又看到在講 Threads 的新聞,他不會再想到要打開 Threads,看起來要如何讓使用者有「持續使用的動力」也是一大難題。

其中也看到不少是從較專業的社群經營角度切入的評論,對 KOL 來說,雖然 Threads 的演算法是有利於增加新的 follower,但又多了一個社群平台要經營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令人苦惱的事情,尤其 Threads 的相似度又和 Twitter 極高,KOL 要怎麼經營出和 Twitter 不一樣的區別性就會是未來的挑戰。

整體來說,雖然現階段日本人出於好奇而使用的意願是高的,但還在流量紅利期的 Threads 是否能維持現在的盛況而不踏上Clubhouse 的後塵,就很值得觀察了。

新聞參考來源:米メタのTwitter対抗アプリ「Threads」、登録者数が3000万人に

3、日本宜得利集團要求2025年底前,集團內八成員工可以考取國家「IT Passport」證照

日本ニトリHD(宜得利)傳出消息,要求2025年底前,希望 80% 的社員可以考取跟資訊處理技能有關的「IT passport」國家證照。此要求主要是因應近年企業的數位化+電商的發展,希望社員都能具備數位技能。公司會全額負擔考試所需的費用,並且也會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對於將來的新入社員也會要求其考取此國家證照。

ニトリ作為連鎖傢俱量販店,從日本起家至今全球已有超過450家門店,光是台灣就有 53 家,其性價比高的傢俱以及家居室內用品一直深受大家喜愛。為了加速公司生產效率,在 2010 年時,甚至將公司拆成量販以及物流兩大部分來單獨管理。將物流也納入自家服務的一環中做成本控管,也是為什麼 ニトリ 可以一直維持經濟實惠價格的原因之一。隨著科技以及數位化浪潮,電商成為各大量販新寵, ニトリ也不例外,於是 2022年又另外成立了 NITORI Digital Base 來專門處理數位轉型相關的業務。

從將零售和物流業務拆分,到後來連相關的庫存管理系統等等都親自開發, ニトリ可以說是基礎建設做得相當扎實。此次要求的 IT Passport 證照考取也是看中數位轉型已經是不會回頭的趨勢了,集團內的社員必須都具備基本的 IT 知識,才不至於在未來轉型過程中被淘汰。但僅僅只是「證照考取」,到底實際上會不會「應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又更甚至是如何讓社員能從裡到外去了解何謂數位化,如何好好結合數據才能提高營業額,也會是ニトリ集團的挑戰。但可以看得出來ニトリ相當積極推動數位轉型政策,不只是喊喊的口號。這也讓我想起最近 ChatGPT 所興起的 AI 浪潮,各企業都開始紛紛要求工作流程中能夠結合 AI 去節省成本提高效能。

最後分享個冷知識,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原來ニトリ的前身是「 似鳥家具店」,創業的老闆就姓似鳥,懂日文的朋友應該就可以意會到,似鳥在日文讀音相似於「NITORI」

新聞參考來源:ニトリ、全社員の8割にIT国家資格 25年までに

4、無印良品與都市再生機構合作的「團地翻修計畫」

本集的最後一部分,想聊聊一篇關於「現今日本高漲的房價下,在首都圈也能透過2000萬日幣買到無印良品風的房子」的討論文章。

光聽標題就覺得很不可思議,2000萬日幣,以現在日幣匯率來說相當於不到500萬台幣就可以在日本市中心附近買房,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便宜?

答案是這些房的前身是團地住宅。

團地指的是日本 1960~1970 年代隨著經濟高速成長所建立的大型集合住宅,有別於現在的新式公寓大樓,團地住宅外觀上通常是一整動建物中有好幾間住屋單位,單位空間小,內部機能相對簡單,沒有像現在大樓一樣的管理系統。一般可能會在市中心周圍;儘管這樣,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說,這樣的住宅仍是供不應求。隨著日本經濟發展成熟,人口成長趨緩且邁向高齡化後,住房的需求變少,且現在年輕人住屋選擇也更為多元,團地住宅就漸漸沒落了,不僅空房率高,過舊的房屋設施也已不符合現在的使用。

日本都市再生機構開始改建和翻修這些城市中的團地老舊住宅,而大家熟知的無印良品,便和都市再生機構配合,替這些舊屋做翻修然後主要提供出租使用。其實無印良品從2004年就開始涉足住宅改建,據說一年可以賣出300間房,從2012年開始和都市再生機構配合後,這十年間更是協助翻新了超過1000間以上的舊屋,大家逛過無印良品應該也知道,簡約又有質感的無印風格一直深受年輕人喜愛,都市再生機構選擇和無印良品配合,其實也是希望透過無印風來吸引一些年輕人。有了和都市再生機構的實際案例後,近期無印良品更是推出 MUJI INFILL 0 的計畫,專門購入一些中古屋或團地來改建成「無印風」後售出,且強調在將這些中古屋做翻新前都會針對房屋的架構做檢查,保證翻新完後房屋狀況健康,整體空間能夠獲得最大效益的利用且未來也能輕易更動家裡格局。

根據日本不動產相關機構 2023年3月為止的統計資料,東京23區的港區新大樓公寓一戶居然高達2億日幣,高騰的房價讓年輕人負擔變得很重。但其實對日本人來說,在買房上有「買新不買舊」的習慣,因此儘管買房負擔重,年輕人還是會趨向新房。而無印良品將舊房翻新後推出,某些程度上也是賦予這些舊房新生命。

當然前述的團地屋翻修後仍有許多問題存在:例如,公設不健全,房屋空間狹小,本身住宅排水、供電、網路設備等等的先天限制,這些都可能造成居住的不便,但便宜的房價和不一定太差的地段,還是吸引了不少人考慮,MUJI INFILL 0 的官網也都有展示出最近的翻修案例以及已售出&待售出的物件,我看了一下,其中有一些物件就翻新完的樣子真的看起來還蠻誘人。

回頭看看台灣的狀況,現在尚未完全進到高齡化社會,加上仍處於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階段,有限的土地資源下房子狂蓋房價狂漲,在供需市場上看起來仍舊是需求過於供給的狀態;而老舊住宅的翻修也並沒有像日本一樣已經有系統性、規模化地去推廣,城市環境和居住品質的提升還有一段路要走。

最後也好奇想問問,如果是你,你會願意給這種無印風中古屋或是團地屋一個機會嗎?

新聞參考來源:首都圏でも「2000万円」台で買える「無印のマンション」の圧倒的なクオリティ

訂閱電子報,接收最新日本商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