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9 | 日本藥妝店的多樣化型態&日本的副業大歡迎時代
● 本集重點
— 日本 7-11今年春天開始展開自助結帳的無人便利商店
— 傳統藥妝店的商業模式開始多樣化
— 日立 和 SONY 相互提供社員副業職缺
1、日本便利商店店鋪數趨於飽和,7-11開展大樓內小型無人便利商店
面臨2024問題的日本,從去年到現在相關的討論聲浪一直未停歇,勞動時間的限制和人口老化都加劇了人力不足的問題,經濟成長趨緩且物價高漲的影響下,各大企業紛紛開始節流。人力成本的控管和效益最大化成了近兩年日本一直在處理的議題。
第一則新聞想帶大家來看看日本因應上述問題而導入的「無人便利商店」。
日經 2/2 報導,日本 7-11 將在今年春天開始正式投入無人便利商店的運營,和一般約 200 平方米的店舖比起來,無人店僅佔 50 平米左右,不僅有便當、飯糰、麵包等食品,還有日用品以及咖啡機,採用專門應用程式進行自助結帳,店內僅需配置一名店員負責貨品管理即可。根據報導,一天僅需達到 10 萬日幣營業業績即可的小型無人店,不光可以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還能解決在已經漸趨飽和的國內如何繼續增加店舖的問題。因為這類小型的無人店,目標是開在一些企業大樓或是工廠、研究所內,去漸漸取代原有的員工餐廳或食堂。而不光是7-11,FamilyMart 和 MINISTOP 也都在如火如荼開展無人便利商店。雖然在 2023年,日本便利商店大手企業都因外出限制放寬、觀光人群回籠等原因開出亮眼成績,但企業仍然非常認真的在看待擴張趨緩的問題。
每走兩三步就一間 FamilyMart 或是 7-11,要不然再遠一點也有 LAWSON,這就是目前日本便利商店的現況,全國約5萬6000間便利商店,市場似乎已達飽和,人力成本和物流問題是內憂,強勢的超市以及多元化藥妝店是外患,便利商店業者雖然佔有地域經濟上的優勢,但如何繼續拓點卻成了頭疼的問題。
而對加盟主來說,母公司針對加盟制度是否能協助加盟主應對這些問題也會成為企業的隱憂,不夠完善的配套對面臨的人手和物流問題,可能間接導致加盟主無法支撐下去。我想這也是便利商店企業開始嘗試導入無人店的原因之一,台灣目前有些賣場也已經有自助結帳的服務,以減少排隊等候結帳的時間並拉高每單位時間的營收。就結論來說,無論是日本或是台灣,便利商店的數位轉型和商品差異化絕對和營業額的抬升息息相關,但支撐「自助結帳」的行動支付等 Cashless 的普及程度也會成為此種店舖型態是否能順利運轉下去的關鍵要因。
新聞參考來源:セブンイレブンが店頭無人コンビニ タワマンや工場に
2、日本傳統藥妝店面臨集客挑戰,店舖型態轉趨多樣化
再來這一則也和零售有關,但是要聊的是「藥妝店」,在大家印象中,藥妝店應該就是靠藥妝來吸引消費者上門對吧?而日本藥妝更是受到觀光客的歡迎。但大家有想過,在這麼多藥妝零售店之間,彼此間都是靠什麼來相競爭的呢?某牌的藥品幾乎每家藥妝店都有,大家又是靠什麼基準去選擇到哪一間消費的呢?
其實一直以來日本藥妝店的「集客方式」是倚靠藥妝店內販售的便宜冷凍和加工食品。透過比便利商店等便宜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並讓消費者「順便」買藥妝,這才是日本藥妝店一直以來的商業模式。且日本的藥妝店和台灣一樣,是可以領處方藥的,並且需要額外支付調劑藥物的費用,所以藥妝店整個營收組成,醫藥品:日用品:食品,會各佔 3 成左右。 根據 2/1 Diamond Online 的一篇報導稱,目前藥妝店的這種商業模式其實已經逐漸失效,市場上前兩大藥妝企業,ウエルシ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和 ツルハHD 最近一期的財報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幾乎無成長,反而還有往下跌的趨勢。追究其原因,還是擴張快速、過於擁擠的市場。 藥妝店的快速展店情況甚至不輸上一篇的便利商店,而利用食品來集客的模式也淪為惡性競爭失去引客力,畢竟食品只是一個引子,再怎樣仍拼不過品項齊全又物美價廉的超市。
各家藥妝店因此開始努力在營收結構上做出差異化,例如我們熟知的松本清,近年就主攻本業藥妝品的販售,並研發自有品牌,提高不可取代性,食品銷售佔的總營業額比例壓低至僅 10% 左右;當然也有一些特例反其道而行,例如已九州為主要據點的 コスモス薬品 就力拼「食品」銷售,還研發了自有的食品品牌,造就了明明是藥妝店,食品的營業額卻佔整體六成的奇觀,成為一間「食品特化」的藥妝店。 規模更大的就是透過收購或是異業的合併來玩出新花樣,例如 ウエルシアHD 就和同為 イオングループ 的 イオン九州 開展了一個結合食品和藥妝的新業態,叫做「ウエルシアプラス」,直接將超市和藥妝結合,ウエルシアプラス 中,約4成是販售食品,6成是非食品,各自分工明確,專業明確。
而收購的部分,今年年初 イオン 也開始與 ツルハ 做股權買賣的交涉,試圖將 ツルハ 也並進 イオン 集團中,成功的話,兩大藥妝品牌、ウエルシア 和 ツルハ 都將為AEON 所有,那屆時將是藥妝零售店的最強組合。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商品不夠稀有,最好就是價格低,再不行也要能盡量滿足客人購物時的所有需求 ,因此日本藥妝店也逐漸綜合超市化,個人是蠻看好松本清的PB,併購和異業結盟僅為透過資本加速出圈的一個過程,畢竟同中求異,商品的獨特性才是長久之道。
新聞參考來源:ドラッグストア勝利の方程式「格安食品で集客→薬で儲ける」が崩壊し始めた理由
3、從 HITACHI 和 SONY 的副業人材交換,看日本人針對中高齡勞動者的制度規劃
最後一篇來聊聊關於日本的副業這件事。
其實從 2018 年開始,日本許多企業就逐漸開放社員兼職副業,副業這件事在企業間也已經不是一件忌諱的事,反倒會成為人材交流和內部創新的推動力。日立 和 Sony就於今年開始共同合作,開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為主的副業職缺,施行期間為2024年1-3月,利用本來勤務時間外的額外少數工時進行,讓兩邊的相關人材可以流動。
在日本稱這為「相互副業」,特徵就是副業對象公司是自己公司所認可的合作夥伴,後援較為充足,也較不容易有紛爭出現。另外還有兩種副業種類,一種就是個人私下承接的副業以及自己公司內提供跨部門的副業職缺。
不只日立和 Sony,很多大型知名企業例如キリンHD、明治、ロート製薬、ANA等都已經開始相關的副業支援計劃,其背景和日本人口老化以及 2013 年後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的修正有關係。日本於 2013 年修訂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規定企業有義務雇用員工至 65 歲為止,而過去如我們熟知,因為終身雇用制的關係,日本人通常對公司的忠誠度很高,一待就會待很久,但缺點就是工作積極度會隨著任職時間變長而降低,對企業來說,如何提高中高年勞動者的工作意欲,讓他們持續進修技能和世代接軌,就成為業界的課題。而上述有提到的 Sony 集團從 2017 年開始就有針對中高年齡層的社員提供職涯支援計劃,提供社內跨部門的副業機會,還有協助社員和希望從事副業的企業端進行溝通,更甚至有新技能學習的補助,最高可提供10萬日幣。
據一份 2022 年 NEWONE 人材顧問機構向 800 位勞動者的調查報告顯示,50 歲再進修的比例僅達 14 %,比 30 歲的 43 %,和 20 歲的 28 %都還要低,進修制度的不充足,日本高齡社會下的勞動市場變化意識低落,都是當今中高齡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隨著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加上年輕一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這些準備再度投入市場的中高年人材如何繼續讓他們發揮戰力尤為重要,日本政府和企業端祭出各種資源來協助工作者去發展自身的可能性,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和意識,從上到下去推廣,讓職涯可以走得更遠更有價值;這也會是台灣未來一定會面臨的情況,相比日本來說,台灣轉換工作的成本更低,機會也更多,在科技發展快速,環境變動劇烈的此時此刻,大家有想過自己的第二人生或職涯嗎?如何不被年齡和科技變化給打敗,提早做好規劃和準備,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新聞參考來源:日立・ソニー、副業人材を相互受け入れ AIなど先端分野